我們站著的土地下面究竟有什麼東西?
很多人都會這樣回答,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
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
然而這是科學家根據地震波傳播作出的推測,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
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介面。
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下2900公里深處,在深度約為2900千米處,
地震波傳播狀態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這裡也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介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由此而來。
但是人類從未真正深入地下一探究竟,驗證地球的內部結構,科學家一直想要搞明白,是什麼物理特性造成了莫霍不連續面?這個介面的地質學本質是什麼?洋中脊處的洋殼,特別是下洋殼,是怎樣形成的?是哪些過程影響了洋殼形成之後的演化?洋殼與海洋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多大?這些相互作用對全球化學迴圈的影響是什麼?生命的極限是什麼?控制生命極限的因素有哪些?
在上個世紀,美國和蘇聯在進行太空競賽的時候,也曾進行過地下探索競賽,1956年美國地球科學小組的成員沃爾特·曼可,率先提出了向地幔進發的口號,計畫利用鑽探穿透地殼來到地殼和地幔之間的莫霍介面,該計畫也被稱為莫霍計畫。當時曼可認為大陸上的莫霍面埋在30~50公里之下,要鑽到莫霍面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顯然無法辦到。但在大洋中,莫霍面只位于大洋底之下5公里的地方,似乎是可行的。
1961年,「CUSSⅠ」號在墨西哥岸外的瓜達羅佩島附近水深3600米處,
首次成功鑽井,在170米厚的沉積層下,取得了14米長的玄武巖樣品。
而這已經耗費了5700萬美元,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一筆鉅款了,當時一位地質學家形容這是站在高樓上拿著一根又細又長的乾麵條朝著樓下的柏油馬路鑽孔,難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他們也想研究我們星球上最古老的巖石,並了解其中發生過的地質過程。當時蘇聯人進行地質勘探,決定在佩琴加區進行鑽探,佩琴加區位于波羅的地盾區域,大部為前寒武紀600Ma前地層形成的穩定地區,這是是歐洲大陸最大的地盾區,在這裡,水、風和冰川侵蝕了覆蓋在數億年前古老地層之上的沉積物,使得我們在這裡鑽15千米深的井,就可以看到通常隱藏在25千米或更深的陸殼中的地層。
1965年,專案負責人找到了合適的鑽探地點。經過五年的建設和準備,
所有鑽井設施的施工和安裝工作完畢,工業園區和住宅建設完成。
1970年,專案正式啟動,整個研究計畫是在前蘇聯地質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蘇聯給予了研究人員以豐厚的待遇,參與鑽探工作的人員均分得了一套莫斯科的公寓房,
工作期間的月工資水準達到大學教授一年的年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