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煩惱根源,都來自人際關系。」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這句話,最近再度翻紅,它似乎精準戳中了我們的痛處——誰都會受人際所累,身處世間,沒人能真的成為一座孤島。
然而,人際關系之困,真的無解嗎?
我們在這屆年輕人身上發現了一種可供參考的解法——將使用場景轉換,直接把整理物品的慣用邏輯,復用在「人際關系」上。
我們采訪的 3 位受訪人中,有人將無謂的親情視為負累,不惜斷舍離;有人不以血緣作為標準,自行選擇新的家人;有人將人際關系排序,不被他人所拖累……
他們相信,停止情緒內耗的最好方式,是厘清那些龐雜的人際關系。
正如一位受訪人所說:社交和物品一樣,如果不及時整理,很容易被其消耗。人生有限,更要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
「拒絕親情綁架,
30歲的我決定「斷親」。」
果凍熊 | 32歲 | 坐標:上海
我出生在典型的農村大家族,人員龐大,輩分復雜。有些喊我姨的人,年紀可能比我還長,人情往來的那一套準則,我從小就見慣了。
比起同齡人,我脫離大家族很早,高中到城里讀市重點,大學考到上海,回家的次數就越來越少。可即便如此,沉重的親情綁架也很難徹底擺脫。
催婚催生嚼舌根都是小事,左耳進右耳出就算了。真正無奈的,是根本沒那麼熟的親戚,假借親情之名,徹底入侵你的生活。
舉個萬千例子中最困擾我的一個,我遠房姑姑的小孩來上海實習,在我家住了半年多,后來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也沒搬出去的跡象。
他從不收拾家里,吃過的碗不洗,外賣不收,一到月底就管我借錢(會還)。我次臥新刷的白墻,也差不多被他糟蹋個七七八八。
我一直忍,跟父母說可以先借他錢租個房子。
結果呢?我得到的回復要麼是「都是一家人,當姐的,不得讓著點小輩?」,要麼是「你但凡有個男朋友,你弟弟也不會一直住這里。」
·家里人給我發來的短信。
真正「斷親」的契機,是他十一打算回家。
爸媽反復電話來叮囑,讓我務必送他到車站,而那天我恰好有一場很重要的匯報,但我爸媽始終認為這不過是「請個假而已」的事。
我想不明白,不過是為了點破面子,二十好幾的人為啥事事要我操心?氣不打一處來的我,干脆撕破了臉,在家族群說了不少刺耳的話,當即退群,一律拒接他們的電話。
看清我的「真面目」之后,小孩也很識趣,回家的當天收走了所有的行李。
我偶爾會想,我是不是做得太不留情面了,但我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自始至終沒有在意過一丁點你的感受,你又何苦自我審視呢?
雖然沒到恩斷義絕的地步,但在個人的精神層面,我幾乎做到了「斷親」。該幫的人我不拒絕,但無謂的幫忙和閑話,我一概置之不理。
我實在不愿意為了所謂的「人情」,丟掉這些年好不容易重建起來的自我。
去年我結婚,只請了雙方父母和最好的朋友出席,不圖什麼份子錢和理不清的人際關系,更不愿為那些幾百年不聯系的親戚們喝個爛醉。
我對人際關系的態度,和我的婚禮一樣,簡簡單單,平平淡淡,安安靜靜。年紀越大越明白一件事:生活已經夠累了,主動剔除掉烏七八糟的人和事,比什麼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