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從現在起,你要開始為自己做的12件事(受益終身)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有所為,有所不為。可為之時,盡其所能;不可為時,順其自然。」

深以為然。

行走世間,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焦慮、困惑的問題。

今天,有書君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人生可為清單」。

這12件事,希望從現在起,你要開始為自己做了。

每件小事×365天,得出的收益,一定會給你個大驚喜。

關于自律

大部分人對自律的理解,其實是有誤的。

自律的人從不是靠逼迫自己做某件事情,而是通過每一個習慣,搭建自己的自律體系。

我曾經有段時間由于習慣性玩手機,造成用眼疲勞比較厲害。

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走路的時候不看手機。

前期自己有意識在控制自己走路不玩手機,堅持差不多一個月之后,就已經變成了習慣。 在習慣成自然的情況下,連自己都沒有察覺到已經變得自律了。

說到底,自律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去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當自律變成本能,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每天養成一個小習慣,一年后,你就變成一個自律的人了。

關于延遲享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計劃要做一件大事,結果堅持不到三天就放棄了。

三分鐘熱度,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特別是面對反人性的事情,比如讀書、學習、工作、健身等等。

這些并不會立刻讓我們嘗到甜頭。

人是一種很敏感的生物,沒有及時得到正反饋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及時止損。

所以,我們要學會拋棄短暫的利益,把時間拉長。

大部分人之所以會迷茫,是因為我們無法將眼前的事情,跟未來的利益聯合起來。

工資就那麼點,理財有什麼用呢?已經長那樣了,健身有什麼用呢?我又不靠寫作吃飯,讀書又有什麼用呢?

正是忽略了延遲利益,人往往在事到臨頭才會想到要抱佛腳。

把時間拉長,我們才能保持理智的狀態,思考可能產生的結果和付出的代價,才能避免不可挽救的損失。

關于理財

理財從學會記賬開始,清楚每個月自己的開銷,一可以避免亂花錢,二清楚怎麼把錢花在刀刃上。

如果目前的工資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開銷,那就爭取更高工資的工作。

提升工作技能,心態才會更放松。

真正的財務自由,并不是賺夠錢就不工作,去世界各地游玩,而是有資本抵抗未來的風險。

所以,你要開始存錢。

用一張沒有綁定任何app的銀行卡進行存錢。

我剛工作的時候,也試過每個月存2、300塊錢。雖然一年存下來的錢,可能只是1個月的工資或者兩個月的工資。

但你年末看著大家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支付寶年度消費金額的時候;

看著自己的年末存款數目時,會更有驚喜,更有成就感。

量入為出,養成儲蓄的好習慣,會培養你重要的耐心,幫助你用長遠的目光去投資。

關于圈子

都說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為什麼有人不愿改變現狀,選擇待在一個偽合的圈子呢?

首先不排除部分人會因為圈子里他們需要的人脈、資源,而選擇偽合群。

欲望,是驅動一個人做事情的根本。

但這也造成失去提升自我的機會,把時間浪費在各種「酒局」「聚會」等沒有實質性意義的應酬上。

我接觸過很多人,比自己優秀的人很多。

他們也不會選擇降維打擊,選擇平庸的圈子。

這是很現實的事情,圈子的本質是資源互換。

如果我們擁有不了過硬的資本或者價值,只能成為圈子邊緣的觀眾,無法獲得超越自身能力的利益。

比起擠進千萬個平庸的圈子,不如花多點時間跟精力投資自己。

要相信,喜歡獨行的人都是隱藏的王者。

關于努力與方向

有時候,你明明很努力,但仍然沒有成績,這說明你努力的方向不正確。

努力是好的質量,但前提是方向不能錯。

最重要的兩個基礎判斷:

一是所有的大方向都是不違背道德法律。

二是了解自己所在的市場,衡量價值的體系是什麼。

我的文憑只是大專。

在學校的價值衡量體系中,我清楚自己并沒有能力去考研提升學歷。

畢業之后,我選擇了在職場的價值衡量體系中努力,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死磕。

對于一個工作者而言,你有沒有實力,能不能創造價值,在職場上,這個標準更重要。

再細化到選擇什麼職業,你們也可以嘗試這種方式去判斷。

關于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是一個好習慣,但也要看自身情況。

我就曾陷入早睡早起的誤區。

覺得只要是早起,就是好的習慣,就是自律的人。

但其實為了早起而早起,容易精神不集中,做事不專注,并不能讓我們將時間有效利用起來。

如果沒睡夠還要早起,此時的早起,就沒有意義。

長期的睡眠不足,只會讓我們在精神上越來越焦慮,甚至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早睡早起,關鍵是用早睡去驅動早起。

盲目地將一個看似好的結果,作為自己的目標,卻忽略了最關鍵的驅動因素,往往會弄巧成拙,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關于技能

如果你沒有太擅長的事情,喜歡很多事情,但不知道喜歡的事哪些能賺錢。

不妨試著培養一個能變現的技能。

對于很多人來說,一個好的技能是副業收入的來源。

如果你喜歡寫作,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創作,投稿賺點零花錢。

或者是現在熱門的短視訊市場,自己腦洞還可以,并且會基礎的剪輯,便可以嘗試去做一下。

我們所處的時代,哪怕是一個很細分的冷門的領域,都有它的需求。

如果你能捕捉到市場的需要,并且能結合你的興趣,這才是最好的技能。

關于工作

對于現在的工作你是否有很多不滿,但繼續做下去,又不能賺錢。

理想和現實讓人陷入兩難。

關于工作,如果只有目前的薪資符合你的需求,而其他能力沒有得到提升。

不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工作,會幫我們篩選掉沒有意義的工作。

任何職業都有倦怠期,連大家認為的「打工的盡頭:公務員」也不例外。

如果沒有找到自己這份工作的問題所在,總是認為其他的職業是完美的。

只靠跳槽、辭職來解決問題,永遠都是重新開始,該遇到的問題一個也不會少。

找到工作的意義,以及自身的價值是突破倦怠期的關鍵。

倦怠很正常,甚至是我們更上一個台階的機會。

找到工作的意義很重要,才不會一直在消耗自己。

關于溝通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溝通問題和身邊人鬧矛盾,我也有這樣的經歷。

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沒有和我商量,就擅自決定把我的東西送給別的小朋友,我難過了很久。

那種不被重視的感覺,至今想起來,還是會覺得有點委屈。

其實我們矛盾最大的問題就是雙方存在的信息差,不能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這時候,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你想讓自己快速走出與他人的矛盾,告別不開心。

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跟身邊人交流溝通,并且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我向父母明確表示不希望自己的東西,在沒有商量的情況下被送出去。

那樣做我會很傷心,很難過時,爸媽再也沒有擅自為我做主,而是會事事和我商量。

所以,及時表達自己的情緒跟想法,這才是溝通的價值之一。

關于自私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從來沒有人會告訴我們,要多考慮自己的感受。

一旦先以自己為主,就容易被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

所以可能會出現,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為別人好同時,懊惱自己怎麼可以有這樣邪惡的想法,陷入自我愧疚中。

我們要承認,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是無法做到時刻為他人著想。

而大部人要求別人利他的人,都是行動上或者思維上的懶漢。

他們企圖通過別人的無私奉獻,給自己提供利益。

相反,懂得利己利他的人, 不會免費提供勞動力。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想方設法尋求合作,將利益最大化。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正確對待自己的自私以及每個人的自私,才是關鍵。

我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共贏。

關于社交

有句話說:

「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就像人情跟錢,我們會用錢去解決。

很多人害怕處理社交相處中的問題,是有道理的。

怕把握不好分寸,容易讓自己跟別人尷尬。

每個人在乎的事情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我們都不喜歡越界。

互相尊重,才能保持關系的長久相處:

我們可以給他人建議,但是不能強制別人聽從執行。為別人著想是好事,但要適度地放手讓他們做自己。做一個傾聽者的同時,要為別人保守秘密。

成年人的世界里,其實缺的不是「好人」,而是有界限感的人。

關于焦慮

對于焦慮,我的基本觀點是:

我們要做的并不是戰勝焦慮,而是與焦慮和平共處。

外部的很多因素,都會造成我們焦慮的原因。

這是不可避免的。

每個人在面對外界壓力時,自身的敏感、糾結、抗壓等程度是不一樣。

不用對自己過于苛刻,我們要承認某些時候的自己確實挺廢物的。

接納自己,就是緩解焦慮的開始。

再者要清楚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比如是因為情感問題還是工作問題,是因為財務問題還是個人發展問題等等。

只有抓住焦慮的最根本問題,才能坦誠去面對這個事情。

最后,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努力,這才是與焦慮共處的關鍵。

這個過程當你碰到各種挫折,就告訴自己一句話:

「任何挫折,如果無法徹底擊敗你,那一定會使你更強。」

最后,我想說:相對于你今后的每一天,現在的你都是最年輕的你。

在你空想的時候,做很重要。

但你做了很多努力卻依舊離正軌很遠的時候,想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我們在決定改變的時候,要先清楚自己是處于什麼樣的狀態。

才不會盲目改變,沒有得到正反饋又很容易放棄。這才是讓改變進入良性循環。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