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太瘦,好不經用,不知不覺中,半生已過。
趟過半生,經歷了世事繁華,褪去了年少浮華,方才恍悟:
過好一生的智慧,都藏在這4個「要」字里。
01
情緒要控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野馬效應」。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專門趴在野馬屁股上吸血。
有些馬不以為然,而有些則暴躁不已。
最終那些憤怒的馬兒在高聲嘶嚎和相互踢打中死去。
經專家研究發現,蝙蝠的吸血量根本不足以致馬死。
野馬真正的死因,是暴怒和失控的情緒。
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事,若是不管控情緒,就像暴躁的野馬一般,最終買單的是自己。
正如作家劉娜所說:
「情緒是一把槍,當我們扣動情緒的扳機,槍口其實是對準了自己。」
《史記·楚世家》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天,楚國的女子和吳國的女子爭采桑葉,楚女搶輸了,氣得回家找父親,讓父親幫自己出氣。
楚父見狀,叫上親戚,就去找吳女的家人討說法。
兩家見面后,大打出手,不小心鬧出了人命。
兩國邊邑的長官聽說自己國家的人死了,一怒之下相互攻伐,最后楚國滅掉了吳國的邊邑。
吳王聽到此事后,派了幾萬兵馬討伐楚國。
結果,兩敗俱傷,兩個國家自此也走向了衰落。
原本友好的鄰國鬧到短兵相接,釀出了一幕慘案,矛盾的起源,不過是幾片桑葉!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發生著類似的故事。
因為控制不住情緒,一件小事就被無限放大,往往是傷人又傷己,甚至釀成慘劇。
梁實秋曾說:「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
很多時候,那些讓人抱憾終身的結果,大都是因為一時沖動,讓情緒擾亂了心智。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里的苦,大多都是情緒種下的毒。
放縱自己的情緒,它就會以最痛的方式來懲罰你。
人這一生,誰都會有情緒,但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任何時候都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畢竟,把情緒控制好,才能把生活經營好。
02
欲望要少
《莊子·大宗師》中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的確,一個人的欲望太多,過分貪婪,就會讓自己錯失很多福報。
曾讀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國王很感激服侍自己多年的仆人,于是便對仆人說:
「你盡管向前跑,只要在日落之前繞一圈回來,圍到的土地就全部歸你。」
仆人欣喜萬分,不停地向前跑,太陽西落時分,他終于繞完一大圈,返回了原地。
可惜的是,最后竟因過度勞累,倒在了地上,再也沒能醒過來。
窮盡一生,仆人得到的,也不過是埋他的七尺地。
可見,如果一個人被欲望牽引,凡事求多求滿,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在《紅樓夢》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幅對聯寫的不僅僅是賈府,也是世人常態:
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卻還是覺得不夠,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想回頭時但為時已晚。
被稱為南宋巨貪的右相陳自強,出身貧寒,一生致力于科考,以期改變命運。
老年時終于位極人臣,但貪欲也隨之達到了頂峰。
徇私舞弊,買賣官職,送上來的公文,也要有「附加價值」才會被打開。
積累了大量財富后,他本以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卻沒成想丑事敗露,朝廷沒收了他全部財產并將其流放。
最終的結局,是在七十多歲的高齡時客死他鄉。
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和悲劇的來源。
欲壑難填,只會失守眼前的幸福;貪得無厭,斷送的是自己整個的人生。
人生下半場,學會給欲望做減法,不被聲色犬馬遮望眼,不為功名利祿所羈絆,讓生活回歸簡單的幸福,平安喜樂度一生。
03
低谷要熬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人生的至暗時刻,該怎樣度過?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別無他法,靠自己,咬著牙,熬過去。」
是啊,人在低谷,最好的活法就是熬,唯有熬得住人生低谷,才有機會企及人生的巔峰。
就像有句話說的:
天再黑,一定會有黎明到來的時候;路再遠,一定會有抵達終點的時候。
人世間,從來都沒有容易二字。
要想人間值得,唯有熬下去。
司馬遷在《抱任安書》中記載:
文王被拘禁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窮困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寫出了《國語》。
可見,古往今來,哪有什麼開掛的人生,不過是苦熬的結果。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經也調侃自己的成功:
「比我有才華的人,沒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有才華;比我有才華又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能熬。」
人生笑到最后的贏家,往往都是很能熬的人。
很認可《白鹿原》里的一句話:
「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熬過去就會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開啟一個新的輝煌歷程。」
熬得住,人生會有新的開始,命運會有新的饋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而為人,這輩子總有一些低谷要過。
很難很難的時候,請記得: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所有在風雨中熬過的苦,走過的路,終歸會成為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04
心態要好
周國平說:「野心倘若能下降成平常心,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此言不虛,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了解蘇軾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極其坎坷。
21歲金榜題名,可謂少年得志。
可正當他胸懷天下,欲一展抱負時,母親卻突然病故。
他回鄉為母親守孝三年。
三年后,參加制科考試,考了官吏考核的最高等級,為百年第一。
不料又被小人誣陷,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
一下子從朝堂之上淪落到鄉野村夫,還被人推搡漫罵。
而蘇軾卻以平常心待之。
日日除草種地,畜養牛羊,全身心地享受著市井凡俗的生活,把一片荒地開墾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東坡」。
即使后來62歲高齡時被貶沒有人煙、瘴氣橫行的嶺南,也能流露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豁達。
去世前,依然樂觀達達的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縱然踏著荊棘,也不改樂天,隨緣自適,豁達樂觀,笑傲人生。
這就是蘇軾,無論遭遇何事,無論置身何境,都能以平常心態,安之若素。
正是這種平常的心態,成就了不平常的蘇軾。
人的一生就像是場修行,苦樂全在于我們的心境。
沒有誰的生活會一帆風順,沒有誰的人生會一直平順,坎坷曲折在所難免,榮辱苦樂更是尋常際遇。
用平常心面對,做事才會坦然輕松,生活才能怡然自得。
余生不長,愿我們能修得一顆平常心。
忙時井然,閑時自然,得之坦然,失之怡然,捧之淡然,貶之泰然,把生活過得簡單富足又安然。
05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上半場向外求,下半場向內尋。
如果人生的上半場是為別人活,為功名活,拼盡了全力,也不盡如人意;
那人生的下半場,用一顆素心向內審視,活出通透明朗,活出從容自在。
控制好情緒,心情別太用力,別被情緒奴役;
減少些欲望,追求少一點,幸福就會多一點;
低谷熬過去,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變得強大;
放平好心態,安守一顆平常心,人生才能笑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