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人生大事》票房破9億,丈夫看完卻對我說:「老婆,這3件事要早做決定」

親愛的老婆:看完電影《人生大事》,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它用冷門的「殯葬」題材講述了人間溫暖,把「死亡」話題搬上了台面,讓我們重新審視死的含義,感受生的真諦。

之前有過一些關于死亡的想法,但一直沒敢說,為何?因為忌諱。

畢竟,我們對「死」字向來避之不及。

天真的孩子不小心說出了這個字眼,聽到的長輩一定會連「呸」三聲,太晦氣,不吉利!

借著電影,終于找到機會好好和你聊一聊「死亡」這個話題了。

之前聽說過一句話:「人從出生的那刻起,就走在了死亡的路上。」

聽著悲觀,卻是事實。雖然話題沉重,但誰都避不開。

既是人生大事,理應未雨綢繆。有些現實的問題,更要坦然面對。

前年一位同事患癌癥去世,引發了我對身后事的思考。 

他來自農村,是家里唯一考上大學的孩子,憑借著自己的勤奮的努力成為行業大咖。他去世后不久,母親也離開人世。

因為沒有遺囑,他的遺產母親也有份,老家的弟弟妹妹則有權繼承母親的份額。

然而,弟弟妹妹堅持認為哥哥的遺產不該只有這麼多,遂與他的妻子對簿公堂,案子至今未判,所有資產也被法院凍結。

人走了,一生積蓄沒能給妻兒換來撫慰,反招來無盡糾纏,令人不勝唏噓!

一位律師告訴我,預防遺產糾紛,立遺囑是最佳解決方法。

如果沒有遺囑,即便是獨生子女,繼承父母全部遺產也不是法律賦予的權利。按照法律規定,將涉及父母贍養、婚姻關系等復雜問題,處理不好,甚至會導致親人反目。

所以,是時候轉變觀念了。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不妨多考慮一點身后事,無關財富多少,只為身后不給親人留麻煩。

然而,轉變觀念談何容易。喜生惡死是人之常情,只要是與死沾邊的事,便會遭到強烈排斥。

給自己立遺囑為時過早,給老人提遺囑被罵「不孝」,等年齡大了避諱提死,臨終時已無能為力。

說到底,一份遺囑,折射出的是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

我們對遺囑的排斥,其本質是對死亡的回避。

但是,沒有人能永生不死。與其避而不談,不如早做打算。

趁自己清醒、明白的時候,把身后事安排明白。

這是我們的義務,也是對家庭的責任。

互聯網上有個扎心的問題:砸鍋賣鐵救得了不治之癥的親人是否必要?

不得不說,這是繼「死亡問題」的又一個靈魂拷問。

對于財力有限的家庭,被迫在親情與現實間痛苦抉擇,實屬無奈卻無法逃避。

的確,有些時候錢能續命。但是,如果不幸被死神盯上,富貴如喬布斯也無可奈何。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專家湯釗猷曾說:

「終末期癌癥基本無法逆轉,治療對患者幫助不大。有時,不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

這是醫學現實,也是自然規律。但如何選擇,取決于我們對待生死的態度。

醫學博士陳作兵的父親患了惡性腫瘤,發現時已是晚期。

陳作兵深知疾病的結局,他遵從父親意愿,放棄一切治療,將父母送回鄉下。

「讓父親從容度過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

父親在母親的陪伴下,吃喜歡的食物,和老友聊天,養花種菜,讀書、曬太陽。一年后,老人安然離世。

這位父親是幸運的,不僅因為他有一個醫生兒子,更因為他對死亡的坦然接納,讓自己在平靜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尼爾·唐納德說:「人類的一切行為選擇都來自兩個理由:愛和恐懼。與恐懼的對抗無法戰勝恐懼,唯有愛才能戰勝恐懼。」

親人之間最好的愛不是為你傾盡所有,而是感同身受,相互體諒。

與其讓親人背負內疚做選擇,不如自己給自己先拍板:

疾病面前,比起盡力而為,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

多一點愛的陪伴,勝過一切靈丹妙藥。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既然人不能選擇生,請讓我選擇有尊嚴地死。」

然而,這樣的愿望常常是奢望。

一位ICU醫生講述過一位患者的故事。

父親慢病終末進入昏迷,本可以無痛苦地正常死亡,但在幾個兒子一再堅持搶救下醒來,又在ICU熬過了16個月的痛苦時光。

「讓我死。」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父親一再地寫下這三個字。他的氣管被切開,渾身上下插滿管子,無法說話但意識清醒,每天在沉默中抗爭,只希望早一點結束生命。

醫生也曾反復向家屬交代,這樣延長生命毫無意義且患者活得極度痛苦。

兒子們說:「拔掉呼吸機我們做不出來。我家有廠不差錢,親戚們都說要救,我們不能沒有老爸……」

理由都很充分,但唯獨沒有考慮過父親的痛苦,更沒在意過父親的意愿。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人——羅點點。

她曾是醫生,在婆婆臨終是否用呼吸機這個問題上,一家人陷入兩難。最后,家人們支持了她的決定:撤掉呼吸機。

婆婆去世后,她也常常自責,直到整理遺物發現婆婆在一個小本子上寫著:「在生命的盡頭不希望被過度搶救。」

羅點點這才釋然。

自此,羅點點下定決心,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把死亡的權利交給本人。

她創辦了「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為中國人做出了第一份生前預囑樣本——「我的5個愿望」:

1. 在生命末期需要什麼樣的醫療服務?

2. 要不要使用心肺復蘇和呼吸機等生命支持系統?

3. 在情感上需要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4. 希望家人和朋友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5. 誰來做我簽署這份文件的見證人?

這份生前遺囑體現了對人的充分尊重,幫助人們實現「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的愿望。

一位70多歲的老年人說:

「有這個真好。我就希望在我生命垂危時,家人尊重我的意愿,不要給我插滿管子,讓我安安靜靜地離開比什麼都強。」

這位老人的話,也是我的心聲。與其痛苦地活著,不如痛快地離開。

人人都希望自己善終,由自己掌握死的權利,選擇在生命終點有尊嚴地死去,也算是善終吧!

在世時開心生活,去世時平靜干脆,何嘗不是幸福。

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一個人對生死的態度,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能坦然面對死亡,才能活得自在輕松。

就像泰戈爾詩中所言:「人當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與死亡握手言和,是我們對生命的最高禮遇。

畢竟,享受生命的快樂,比活著本身更有意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