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寫過一句話:「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細想人這一輩子,似乎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但是不論到了什麼年歲,處于何種境地,都不要忘了:修煉自己的心境。

01

少年經不得順境

白居易出生的時候,正趕上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的亂局,一家人顛沛流離分居5處,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窮困潦倒的生活。

但是,他卻沒有被苦難打倒,從小便立下「兼濟天下」的志向,刻苦攻讀。

后來,他給好友元稹寫信,其中詳細回憶了他年少苦讀的經歷:

我白天寫賦,晚上讀經,中間還要學詩,不敢有一絲懈怠;而且常常讀書讀到嘴邊上、舌頭上都長了瘡;寫字寫到胳膊肘上、手心里都長了老繭;年紀輕輕,頭髮都白了;以至于成年以后,身體都要比同齡人衰弱一些。

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就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白居易像一枚璞玉,被磨礪得愈發光彩奪目。

「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頭。」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 

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大家也都聽過,前路走的太過順暢,最后卻泯為眾人。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一個人如果在少年時期,沉湎于玩樂,不敢面對生活的挑戰,那麼他的人生必定無所作為,更別說以后要肩負起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了。

02

中年經不得閑境

人生太閑,別念竊生。

人一有空,就容易想七想八,雜念叢生,欲望膨脹,莫名其妙給自己添堵。

專注做一件事,專心愛一個人,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的樂趣,感受生命的意義。

不懈怠懶惰,不自暴自棄,沒有閑情去悲春傷秋,沒有逸致去好高騖遠,心懷能量與陽光,活在當下與現實,這樣的人,很難無聊。

全力以赴面對生活,想著如何讓自己與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處處散發著積極向上的氣息。那麼心若盛開,清風自來。這樣的生活,很難虛度。

曾經有人向豫劇大師馬金鳳討教如何才能保持年輕,馬金鳳老師淡定地答道:「不生氣,不閑著。」

作家汪國真在《人到中年》里這樣寫道:

「到了中年,生命已經流過了青春湍急的峽谷,來到了相對開闊之地,變得從容清澈起來。花兒謝了不必唏噓,還有果實呢。」

生命在于內心的豐盛,而不在于外在的擁有。

內心充盈的人,不會惹是生非,不會情緒爆炸,能欣賞詩與遠方,亦能接受生活的茍且。

03

晚年經不得逆境

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少年人要心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心閑,閑則樂余年。」

人生苦短,到了老年,已知天命,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此時,若非迫不得已,依舊在逆境中摸爬滾打,不但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甚至還會有危及性命的厄運。

孔曰:「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人到晚年,應該學會遵從自己的本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姿態。

就像渡邊和子在《心是一切溫柔的起點》中的自白:

人都會老去,而我想漂亮地老去。老年人經常被人形容為「老而丑陋」,我覺得也可以用「老而美麗」這個詞來形容。「老而美麗」,與其說是具有半老徐娘般美麗的面貌,還不如說是一種具有年輪之美、心靈不起皺紋的生活姿態。

俗話說:「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走進花甲之年,更應該明白「知足常樂」的價值。

沒有誰的人生是圓滿的,已經得到的就好好珍惜,未曾得到的也不必日日掛懷。

有一個好的心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是人至暮年時最珍貴的禮物。

很喜歡林清玄對人生的一段總結:

「茶若相似,味不必如一,但凡茗茶,一泡苦澀,二泡甘香,三泡濃沉,四泡清冽,五泡清淡,從此后,再好的茶葉索然無味。誠似人生五味,年少青澀,青春芳醇,中年濃重,壯年回甘,老年無味。」

人活一世,不管走到哪個階段,都要做好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味道。

順境不喜,別得意忘形,沉得住氣;

閑境不等,別停下腳步,走得出去;

逆境不憂,別心灰意冷,抬得起頭。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