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快訊
拉曼大學:籌辦建校時僅有3名職員,敦陳修信:華社創辦獨大有如「鐵樹開花」!
2019/03/05

ADVERTISEMENT

60年代的馬來西亞,大學學額有限,高等學府缺乏,許多學生沒有升學的機會。在1968年,我國只有馬來亞大學一所大學,每年平均只能容納約2000名學生。

華校高中畢業生,基於入學資格的限制,有意升學但不得其門而入者大有人在;注重教育的華人社會因此積極發動籌款,以爭取創辦獨立大學。

不過,華社創辦獨大的意願不僅不獲當時的聯盟政府認可,甚至連馬華公會也不支持獨大的創辦。馬華時任總會長敦陳修信甚至把獨立大學要在馬來西亞這樣的環境下成立,形容為有如「鐵樹開花」。

為了解決華裔學生深造的問題,馬華公會于1968年成立一個委員會,倡議創辦拉曼學院(現稱拉曼大學學院),以解決華裔學子入學無門的問題。

征得國父東姑阿都拉曼的同意,以他的名字作為校名,拉曼學院(Tunku Abdul Rahman College),於1969年2月24日誕生,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史篇掀開了新的一頁,也大大提高了華裔子弟日後進入大專院校的機會。

ADVERTISEMENT

目前坐落在文良港的拉曼大學學院總院,有個很好聽的別名——紅磚城。拉曼學院由初期創立時的七百多名學生及四處租借其他的校舍作為上課地點,直至現今已培育了超過20萬名學生,以及擁有優美的校園。

配合今年是拉曼創校50周年,本報約訪多名「拉曼人」暢談當年在拉曼校園的生活,共同抒發對拉曼濃濃的感情,包括了該院時任署理註冊主任陳燦松、該院工藝學院第一任院長拿督甘武(訪問不久後即病逝)及情牽拉大三十載的前校長丹斯裡黃麗綏。

經過50年的漫長歲月,現年78歲的陳燦松打開記憶閘門,娓娓道來當年拉曼學院的建校事蹟。

●陳燦松(時任署理註冊主任)

一步一腳印,見證拉曼學院的誕生

現年78歲的陳燦松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表示,本身在70年代中已經離開拉曼的工作崗位,但對他來說,這只是名義上的離開,實際上還是有牽連及懷揣著一份期許,希望拉曼可以做得更好。

ADVERTISEMENT

陳燦松和夥伴們一步一腳印籌備建校,並親眼見證了拉曼學院的誕生;他甚至將拉曼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時時刻刻關注這所學府的動態。

當年畢業于馬來亞大學歷史系的陳燦松,於1965年畢業後,在馬大行政部上班,主要是處理學生福利、學生錄取、考試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在一場講座認識了時任馬華總會長敦陳修信,也是後來的拉曼學院創辦人。

「我在馬大讀書時很活躍,爭取學生的福利,在講座會上也向敦陳修信提問,隨後對方的政治秘書來找我,問我什麼時候畢業?」

「我說我今年就畢業,打算畢業後當老師。」後來,陳燦松獲得母校馬大提供的工作機會,進入了馬大行政部工作。

就在馬大工作了接近3年後,由於他無法認同當時的學生錄取制度,因此離開了當時的工作崗位,但在這3年的工作期間,他學習了很多,包括如何錄取學生;而陳修信當時再次找上他,表示想成立一所學院,惟當時並未取名。

「他(陳修信)叫我寫建議書,我說最主要的是學生在畢業後要找到工作,從這個作為出發點,然後所提供的科系必須著重於專業科系,如會計、特許秘書、工程以及技術上的專業。

ADVERTISEMENT

就這樣,陳修信當時成立了工作委員會,研究如何成立學院,由已故丹斯裡許啟謨領導,委員會成員很多是來自馬大的教授和高級講師,也包括了陳燦松,一同把拉曼學院的藍本寫了出來。

籌辦建校時僅有3名職員

陳燦松指出,當年拉曼學院獲得政府批准成立後,在籌備建校的時候,僅有3名職員,除了自己,另兩人是胡炳生和李克芬,所有事情都是他們3人「一腳踢」。

「早上的時候,我們自己開辦公室的門,然後掃地、煲水,做一些打雜的工作。」

「然後我們就去物色老師,全部在教育部裡面,他們是很高級別的,其中一人是拿督甘武,是當時的教育總監,還有兩名老師,當時是州的教育局長。」

他說,找到了老師,接著就是要向其它學校借課室用作上課用途。

就這樣,拉曼學院於1969年2月24日開課,當時是借用吉隆坡蕉賴工藝中學、日間師訓學院以及工藝師訓學院的校舍。

兩年後,也就是1971年11月5日,拉曼學院獲得政府分配在吉隆坡文良港一段191英畝的土地,於是開始建校,直到1976年7月19日校舍竣工。

ADVERTISEMENT

他說,當時為了要有足夠的建校資金,因此需要到外募捐。

陳燦松坦言,雖然當時的職位是署理註冊主任,但在建校的初期,並沒有分得太清楚。

「基本上什麼都做,包括了募捐、學校的考試系統、學生事務、籌備建校舍的工作等等,幾乎是一腳踢。」

他說,雖然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但當初就帶著為教育的一顆初心而來。

陳燦松指出,當時第一個學系是大學先修班,李克芬是這個學系的院長。

「接下來我們要依照藍本走,必須要提供會計、商業學等等的科系,以及設立文理學院等等。」

「當時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學生因馬來文科目不及格,無法選讀心目中的科系,而在我面前哭。很多學生的成績很好,惟馬來文科目不及格,因此無法考獲一等文憑。」

「當時就想來想去怎樣幫助這些學生,可是,由於已經制定錄取資格,因此不能隨意錄取學生。」

陳燦松是在1976年離開拉曼,而當時選擇離開主要是因為拉曼學院人事上的變動。

ADVERTISEMENT

甘武生前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分享他推動拉曼創辦工作及學院發展的歷程。

●甘武(第一任工藝學院院長)

 「信任」是最密切的關係

甘武憶述當年的情況時說,入讀拉曼的學生必須要適應以英語為主的教學媒介語。因此,當時在拉曼任職的講師可謂功不可沒。

他生前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侃侃而談他在推動拉曼創辦工作及發展的歷程中提到,在拉曼教學的講師都很盡責,他們不但使用英語教學,還會以馬來文解釋,讓學生能夠深入明白。

「我還記得,當時在拉曼執教的講師告訴學生們不要感到害怕,聽不懂或學不會,沒有人會罵你。在那個時候,也沒有人會去批評講師或教職員。如果真的有人這麼做,相信沒有講師願意留下來。」

「講師們會嘗試使用馬來語翻譯和交流,也會使用課本作為輔助教材。師生們彼此寬容對待及和諧相處。拉曼也不會出現講師因面對教學壓力而離職,或學生被迫要重考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信任」成為了師生們之間最密切的聯繫。

ADVERTISEMENT

黃麗綏大半生奉獻給教育事業,而在拉大的生涯,也成為她人生最具挑戰和豐富的一章,也因為她和夥伴們在當年的付出,才奠立了拉大今天的規模。

●丹斯裡黃麗綏(前校長 任期1996~2002)

拉大生涯是人生最具挑戰的一章

現年80歲的拉曼學院前校長丹斯裡黃麗綏,大半生奉獻給教育事業,而在拉大的生涯,也成為她人生最具挑戰和豐富的一章,也因為她和夥伴們在當年的付出,才奠立了拉大今天的規模。

黃麗綏於1964年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跟隨丈夫林忠群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一年,之後在劍橋大學當博士後研究助理。

1971年,當黃麗綏的丈夫受聘為馬來亞大學教授,夫妻倆返回馬來西亞。同年12月,拉曼學院理事會的一名成員找上了黃麗綏,指拉曼學院推出理學學士課程,請黃麗綏幫忙。

黃麗綏坦言,當時並不曉得拉曼學院,但由於對創辦的事宜有興趣,因此就答應了。

就這樣,黃麗綏從1972年正式開啟在拉曼學院長達30年的教育生涯,直到2002年離開該院校,成為拉曼大學(優大)創校校長。

ADVERTISEMENT

創立初期的面貌

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黃麗綏說,當時為拉曼學院的學生籌備物理實驗室也不簡單,看到創校初期的艱辛與困苦之余,也從中展現出創校團隊為教育奉獻的精神。

黃麗綏指出,隨著20世紀80年代後期馬來西亞私立教育的自由化,拉曼學院的入學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黃麗綏上任校長之前,該校經歷了學生入學人數下滑的趨勢,從最多的8300名學生下滑至7200名。

她表示,由於意識到這嚴重的趨勢,因此研究了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並採取大膽的措施,包括落實學分轉移和學分累積、在一個學年內引入更靈活的三學期制度、推出高級文憑課程,也為高級文憑畢業生創建一個為期14周的暑期旅行,前往英國校園學習,以獲取大學榮譽學位,而這形式也是馬來西亞首創。

此外,除了檳城,也建立另外4個新分校,即位於霹靂、柔佛、彭亨及沙巴。她說,回望過去,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皆取得了成果。

ADVERTISEMENT